本报记者 朱文青
编者按:《科学生活家》是长沙市科协联合长沙晚报连续开办多年的品牌栏目,已经发表近400期,主要针对市民衣食住行、健康、新兴科技等方面的疑点和困惑,邀请专家解疑答惑,去伪存真、指导生活。(《科学生活家》栏目邮箱:361500149@qq.com)
我院自2019年以来,与专栏密切合作,推荐各科室专家对市民来信、提问进行科学严谨、生动接地气的解答,获市民点赞。
NO.1 夫妻体检均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种情况会致癌吗?需治疗吗?”
日前,市民郑女士给长沙晚报“科学生活家”栏目邮箱来信说,自己和丈夫体检,都查出胃幽门螺杆菌阳性,家人和朋友中有些说这种感染情况很常见,只要没有症状,就没必要接受治疗;但也有人说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癌变风险。她想知道这种情况究竟需不需要接受治疗?真的会导致癌变吗?
——我院消化内科主管护师张玲受栏目邀请热心解答。
张玲介绍,幽门螺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至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大多数患者表现隐匿,无细菌感染的全身症状,也常无胃炎的急性期症状。临床上患者往往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表现就诊,未治疗或未彻底治疗,进而发展为慢性胃炎,症状可表现为腹痛、腹胀、晨起恶心、反酸、嗳气、饥饿感,重者出现呕吐等。
“大部分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因此一般都是通过体检发现。很多人认为没有症状问题不大,就忽视了医生的提醒,没有尽早治疗。但是幽门螺杆菌这种致病菌,很容易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因此,幽门螺杆菌应进行全民普查,特别是接受过胃部手术、有过胃病或亲属中有过胃癌的人应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并对感染者进行积极的杀菌治疗。”张玲强调。
事实上,不少企事业单位职员每年体检时都会有该项检查,叫做碳-13呼气试验,即体检中用力吹气再对呼出气体进行检测。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呼气试验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评估其治疗效果的良好手段。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进行根治,不但可以有力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更降低了胃癌发生的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病如何预防?张玲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吃饭定时定量,进食易消化、细软食物,忌辛辣食物和生冷食物。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幽门螺杆菌传染力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日常生活中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有蔬菜瓜果应洗净,切生食和熟食的刀具和砧板应分开;经常洗手、不共用餐具、提倡分盘、使用公筷公勺。
NO.2体检查出肺部有结节,
“我是不是患癌了?”
近期,我院胸心外科门诊接待了不少因单位体检查出肺部有结节的市民。家住天心区的李阿姨也是体检查出有肺部结节,经过抗炎等治疗后,肺部小结节无明显好转,门诊医师仔细查看CT情况后,建议李阿姨进行手术治疗。
“我不抽烟不喝酒,为什么肺部会长出结节?这种结节会不会是癌症,需要手术治疗吗?”为此,李阿姨向长沙晚报“科学生活家”栏目热线96333来电咨询。
——我院胸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袁跃西受栏目邀请热心解答。
袁跃西解释,肺结节的形成原因很多,比如吸烟、大气污染、烹饪油烟、职业接触、饮食因素、基因变异等。“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推广,肺部影像学诊断的结果越来越清晰和精确,所以体检后发现肺部小结节的人群也有所增加。”袁跃西表示,市民朋友不必将肺部结节和肺癌划等号,肺部结节有良性和恶性之分,专家会通过影像资料进行初步鉴别。
如何分辨肺部结节的良性与恶性?袁跃西介绍,恶性肺部结节的边缘会有些“毛刺”,边界模糊不清;而良性肺部结节比较圆,边界清楚,有时可以看到钙化的征象。除此之外,还可以抽血做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以及肿瘤外周血循环细胞的检测,来进一步判断肺小结节的良恶性。“不过,现在并没有肺部结节良恶性鉴别的‘金标准’,就算精确程度较高的PET-CT,仍然有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可能。”
那么发现了肺部结节,到底是选择手术还是继续观察?袁跃西继续分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手术治疗:固体结节直径大于1cm,影像学有高度肿瘤可疑性;直径大于0.6cm以上的混合型毛玻璃结节,且实性成分大于50%;半年内结节直径增大超过20%;大于0.8cm的肺小结节位于肺叶边缘,方便局部切除;单侧或者双肺多发结节,较大者直径超过0.8cm,需要手术明确病变性质;大于0.6cm的肺小结节,有可疑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比如外周血肿瘤循环细胞(CDC)大于10,肿瘤标志物超过正常上限5倍以上,或者液体基因检测有明确的驱动基因突变;观察期间,患者因精神紧张而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
对于肺小结节为钙化结节,且无明显自觉症状;小于0.5cm的纯毛玻璃结节,经一年以上观察期无明显变化;小于1cm的固体结节,影像学上表现为边界非常光滑类圆形结节;不愿意手术治疗,只接受随访等情况,建议继续观察。“观察期不要因为有肺小结节让自己过度焦虑、精神紧张,应放宽心态,重视定期复查即可。”袁跃西提醒。
NO.3吃剩饭剩菜不会致癌,
“这是谣言吗?真相到底是什么?”
日前,有一篇网络文章称“吃剩饭剩菜容易致癌是谣言,剩菜中的亚硝酸盐不足以致癌”。市民吴先生在朋友圈看到了这一消息,与他之前的认知有一定差距。于是,他向长沙晚报“科学生活家”栏目邮箱写信询问,真相到底是什么?难道吃剩饭剩菜还有讲究吗?
——我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易艳容受栏目邀请热心解答。
易艳容表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食品卫生的角度来说,不仅要看剩饭剩菜隔了多长时间,更要看剩下的是什么菜,怎么剩的以及保存的条件。易艳容解释,饭菜接触空气中的细菌后,会滋生细菌,时间越久细菌产生越多,细菌可以产生很多毒素,直接食用可出现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急性胃肠炎表现,甚至可能出现食物中毒。这种现象在炎热的夏天、高温情况下更常见。“有些人可能会说,充分加热,细菌杀灭了不就可以吃了嘛。在一般情况下,通过高温加热,几分钟可杀灭某些细菌、病毒,但是对于食物中细菌释放的有些化学性毒素来说,加热不仅不能把毒素破坏掉,有时反而会使其浓度增大,危害更大。”易艳容提醒,剩饭剩菜放久了,其中的部分营养成分流失,同时细菌也会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进行分解,如果常常食用剩菜剩饭会导致营养不良。
此外,人们更担心食用剩饭剩菜会不会得严重疾病,如癌症,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程度的硝酸盐,硝酸盐是无毒的,但蔬菜在存放、烹饪过程中,硝酸盐会被细菌还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剩饭剩菜中的细菌多了,自然产生的亚硝酸盐就多了,尤其是隔夜的剩菜,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其在胃酸等环境下发生反应,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是发生癌症的主要原因。
“从健康和食品安全角度出发,最好不要吃剩饭剩菜,吃多少做多少。但是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有时逢年过节做了很多丰盛的饭菜,剩下的饭菜倒掉觉得可惜,这时学会合理储存也能降低风险。”易艳容建议,储存剩菜可放入干净的保鲜盒中,待温度凉后将剩菜放入冰箱保存,冷藏温度4~7℃,能有效抑制细菌滋生,当然剩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对于凉拌菜及叶菜类建议不存放,或存放时间不超过4小时;炒菜建议存放不要超过12小时,且吃之前一定要彻底加热;炖菜虽杀菌彻底,但存放时间不宜超24小时,再食用时,需充分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