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文青 通讯员 唐莉 张贻宇
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旨在呼吁医患携手,重视糖尿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管理和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这对保持健康和避免糖尿病并发症至关重要;对于非糖尿病人群,也有必要提前知晓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及其危害,提前干预。
NO1、你了解糖尿病吗?
我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挥戈介绍,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并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缺陷或二者同时存在而导致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
NO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早期症状知多少?
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但在前期通常已经有一些不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
1、餐前还没有到吃饭的时候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进食以后能缓解;
2、反复的感染,比如女性外阴炎、男性包皮炎或者经常的泌尿系感染;
3、伤口久不愈合或容易感染;
4、尿发黏,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尿糖异常;
5、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经常感觉乏力;
6、皮肤干燥、瘙痒;
7、视物模糊;
8、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下肢麻木等。
NO3、糖尿病的远期危害和并发症有哪些?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一系列慢性并发症,如:
(1)糖尿病足:血糖控制欠佳溃疡伤口难以愈合,容易感染,甚至截肢,所以糖友应该穿宽松鞋子,每天检查足部有无破溃,如有破溃应及时就诊,以免病情继续恶化。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视网膜病变可不出现视力下降,建议糖友每年检查一次眼底,如出现视网膜病变及早干预,避免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如糖友出现视力下降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尽早到医院就诊做眼底检查,严重视网膜病变可出现失明,是致盲的常见病因。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友可出现肢端麻木,感觉减退,踩棉花样感觉,部分可出现针刺样疼痛,蚂蚁爬的感觉。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后足部感觉减退,容易出现烫伤,所以糖友要避免热水泡脚,水温不要超过37度,避免足部烫伤。
(4)糖尿病肾病:出现蛋白尿,严重时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透析维持。糖友如小便泡沫较多,下肢浮肿等情况,要赶紧到医院检查尿蛋白、肾功能等,早期糖尿病肾病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只有体检才能发现蛋白尿,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半年至1年要做尿蛋白检测,早期发现,早干预。
(5)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如果糖友出现肢体远端发凉,皮肤温度减低,行走乏力、间歇性跛行或者夜间静息痛,要及早到医院就诊,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进一步做下肢血管超声评估有无下肢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如果出现下肢动脉狭窄或者闭塞需要进一步药物或者血管介入手术干预。
(6)冠心病:血糖控制不好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如果糖友出现胸痛、胸闷症状,要及时医院就诊,完善心电图、运动平板、冠脉CTA或冠脉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以免出现心肌梗塞、心衰等严重情况危及生命。
(7)脑血管疾病:血糖控制不好可引起脑血管病变,建议糖友每年做颈动脉彩超、脑血管超声早期筛查脑血管疾病,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糖尿病并发症可防可控,关键在于糖友应引起重视,在医护人员帮助下,提高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
NO4、如何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这里说的糖尿病主要是指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绝大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病因所致,而2型糖尿病为多基因和多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特征为胰岛素抵抗。引起胰岛素抵抗主要与超重、肥胖、熬夜、饮食不节制等因素有关。那么如何避免发展为糖尿病,关键点就在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标。这其中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等;适量的体育锻炼,锻炼方式和时间应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和半途而废。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明确有无糖尿病的诊断。若处于糖耐量异常阶段通常可通过饮食及运动干预避免发展为临床糖尿病,甚至恢复至正常血糖水平。
NO5、糖尿病如何诊断?如何治疗?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合并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或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或OGTT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若无典型糖尿病症状则有两次上述异常结果也能确诊糖尿病。当然这需要排除一些干扰因素,例如感染、手术等应激状态以及一些某些能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影响。
糖尿病的治疗应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自我血糖监测、健康教育以及药物治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驾马车”。
饮食治疗: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严格和长期执行。应根据理想体重、活动量等情况制定每日总热量并进行合理分配。
运动治疗:能协助血糖控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次30-60分钟,每天一次或每周五次。
糖尿病教育: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通过健康宣教将科学的糖尿病知识、自我保健技能深入浅出的传授给患者及其家属,提高糖尿病血糖控制达标率及患者生活质量。
自我血糖监测:定期自我血糖监测能有效掌握自身血糖控制情况,有效避免严重低血糖发生。
药物治疗:降糖药物种类包括:双胍类、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胰岛素等。
NO6、注射胰岛素要注意什么?
胰岛素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注射的特殊性需注意以下情况:
选择合适的胰岛素种类:胰岛素种类众多应遵医嘱选择合适的胰岛素,不应自行更改种类及随意增减注射次数;
正确的注射技术:初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均应接受专科护士的专业指导,这其中包括注射装置的选择和管理、注射部位的选择、护理及自我检查、正确的注射方法、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其预防、如何选择合适的针头长度、针头使用后的安全处置等;
胰岛素储存:胰岛素初次使用后,应在室温下(15-30摄氏度)储存不超过30天;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储存在2-8摄氏度环境下,且勿冷冻;
注意有无注射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为:皮下脂肪增生、脂肪萎缩、疼痛、出血和淤血。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联系专科医生及护士进行指导及调整;
积极避免及正确应对低血糖发生: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症,多与剂量过大、饮食不当、肝肾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应知晓低血糖的症状及其处理方法,必要时至专科机制就诊以调整降糖方案。自我血糖监测能有效避免低血糖发生。
NO7、糖尿病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如何避开糖尿病的“甜蜜陷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糖尿病大军中,绝大部分患者都是因为缺乏运动、饮食不节制、爱喝奶茶、肥胖等原因引起的。超重、肥胖成为众多年轻2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志,它通过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引起体内炎症因子紊乱、内皮功能损伤等,从而发生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会引起肝脏、脂肪、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效能下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发生“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引起体重的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出现。
年轻人如何避开糖尿病的“甜蜜陷阱”?邵挥戈建议,青少年预防糖尿病,首先应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高糖的饮食摄入,切忌以甜饮料代替水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少熬夜,保证足够的运动量,有效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其次,重视体检,发现异常指标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