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平时身体挺好的,很少生病,听村里老人说吃鱼胆可以明目,所以吃了一个生鱼胆,没想到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近日,在我院肾病科住院病房,患者刘奶奶的女儿告诉医护人员:“以后再也不敢吃了。”
据了解,71岁的刘奶奶家住宁乡,平时身体健康,腿脚麻利。前段时间,李奶奶感觉眼睛看东西没有以前清楚了,总感觉有点模糊,听邻居说,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清肝明目,7月30日,刘奶奶一大早就去买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大草鱼,中午做饭时刘奶奶就把生鱼胆直接吞下去了,当时并没有觉得身体有任何不适。到了晚上八点半,刘奶奶感觉头晕,全身乏力,伴有恶心,呕吐,当时她以为自己可能着凉了,也没有注意。第二天,刘奶奶的症状更加严重了,家人立即送她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鱼胆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胰腺炎。经过半个多月补液,护肾,血液透析等对症治疗,刘奶奶症状稍有好转,但肾功能仍未恢复正常,从当地医院转入我院肾病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生发现老人肾功能指标严重异常,血肌酐值805umol/L(正常值41-81umol/L),诊断为急性肾功能不全,鱼胆中毒、双侧胸腔积液,予以护胃、护肾、排毒利尿、血液透析治疗,目前老人还在继续接受治疗中。
我院肾病科主治医生瞿思源介绍:鱼胆即鱼的胆囊,位于鱼类躯干部腹侧。主要用于容纳鱼类肝胰脏分泌的胆汁,起消化作用。鱼胆中含有巨毒的胆汁毒素,其中毒性最大的是氢氰酸,其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毒性还大,这些毒素不易被热或酒精所破坏,因此即便将鱼胆蒸熟或用酒将鲜鱼胆冲服,仍会发生中毒。
鱼胆中毒有哪些症状?
在中毒早期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呕吐咖啡样液体,排酱油色稀便,2-3天有肝损害征象,如肝大、肝区胀痛,黄疸,肝功能异常,持续1-2月。急性肾功能衰竭是鱼胆中毒最致命的损害,常在发病后1-4天出现,部分严重者可出现溶血、呕血、便血、鼻出血、球结膜出血及皮下出血。头晕、头疼、嗜睡、四肢远端及唇舌麻木、末梢感觉障碍。严重者出现谵妄、抽搐、昏迷。
发生鱼胆中毒如何处理?
瞿思源医生提醒:明确鱼胆中毒后,首先要立即催吐后就近就医。鱼胆中毒性物质吸收较缓慢,确诊后应立即给予清水洗胃,服用72小时内有消化道症状者,均有洗胃必要。洗胃后可给予植物油、牛奶、生鸡蛋水保护胃黏膜,有腹泻症状者,可给予活性炭加硫酸镁导泻。
服用72小时后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可给予保护胃黏膜及活性炭及硫酸镁导泻。同时给予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衡、控制抽搐、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可使用保护胃黏膜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禁用对肝肾有损的药物。对已经急性肾衰无尿的患者应及早行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治疗。
老年人视力下降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可盲目轻信偏方“明目”
引起老年人视力下降的常见原因有老花、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还有各种类型的葡萄膜炎、角膜炎、眼内炎等。另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体位性低血压、过度疲劳等也可以引起视力下降,患者要及早就医,不能轻信偏方,以免耽误治疗。
“之前我们还接诊过因误服煮熟的鱼胆中毒入院的市民。”据瞿思源医生介绍,鱼胆中的有毒成分耐高温,而且不被乙醇破坏,因此,不论生吞、煮熟或者泡酒喝,鱼胆中的有毒成分都不会被破坏,吃下即会导致中毒。
“鱼胆在我国古代的《证治准绳》书中曾经记载过有清热解毒、明目止痛这个作用,但古代的医生也是把鱼胆和其他的药配伍,而且其来源、服用方法和用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大部分作为外用药来用,而不是直接内服,所以建议市民切忌因听信偏方而轻易尝试。”瞿思源医生提醒市民,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市民在服用鱼胆后中毒反应不一,若就餐过程中不慎误食鱼胆,出现腹泻、头晕乃至呕吐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可以立即压迫舌根催吐,同时尽快到医院寻求正规治疗,以免延误时机。
通讯员 曾胜金 朱文青